NEWS INFOMATION
新闻资讯
如何培养适应工业自动化生产的工人
培养适应工业自动化生产的工人需结合教育、培训、实践及激励等多维度策略,以下从核心能力培养、实施路径及保障措施展开说明:
一、核心能力培养方向
工业自动化生产对工人的能力需求呈现 “机电软一体化 + 数字化 + 创新思维” 的复合特征,需重点培养以下能力:
1. 自动化设备操作与维护能力
操作技能:熟练使用 PLC 控制器、工业机器人(如 ABB、发那科)、数控机床等设备,掌握人机界面(HMI)参数设置、程序调用及生产流程监控。
维护技能:
能通过传感器(如光电、接近开关)状态指示灯判断设备运行异常;
使用万用表、示波器等工具排查电路故障,更换电机、减速器等机械部件;
执行设备定期保养(如润滑、紧固螺丝),记录维护日志。
2. 基础编程与工艺优化能力
编程基础:
掌握 PLC 梯形图或 ST 语言编程,能修改简单控制逻辑(如调整气缸动作顺序);
学习工业机器人示教编程,完成点位调试、轨迹规划等操作。
工艺优化:
根据产品工艺要求调整设备参数(如流水线速度、焊接电流);
通过生产数据(如设备故障率、产能)分析,提出效率提升建议(如优化工序衔接)。
3. 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
工业软件操作:
使用 CAD/CAM 软件进行简单零件设计与加工程序编制;
掌握 SCADA(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)、MES(制造执行系统)的基础功能,如查看生产报表、追溯产品质量数据。
数据分析基础:
用 Excel 或工业数据分析工具(如 Tableau)生成产能趋势图、不良品柏拉图;
识别数据异常点(如设备 OEE 突然下降),协助技术人员定位问题。
4. 安全与协作素养
安全意识:
严格遵守自动化设备安全规程(如急停按钮位置、高压区域警示);
正确使用劳保用品(如防砸鞋、绝缘手套),掌握火灾、机械伤害等应急处理流程。
团队协作:
与工程师、程序员沟通设备运行问题(如 “机器人抓取位置偏移”);
在产线改造项目中配合团队完成设备调试、联调测试。
二、实施路径:多主体协同培养体系
1. 职业院校:夯实理论与基础技能
课程改革:
开设《工业机器人应用》《PLC 控制系统设计》《智能制造概论》等核心课程,融入工业 4.0 案例(如智能工厂产线布局);
增加 “工业互联网 + 自动化” 交叉课程,如《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》《边缘计算基础》。
实训基地建设:
搭建 “小型自动化生产线” 实训场景,涵盖上料、检测、装配、分拣等环节,让学生体验全流程操作;
引入虚拟仿真软件(如 FANUC RoboGuide),通过虚拟调试学习机器人编程,降低硬件投入成本。
2. 企业培训:聚焦岗位实战技能
新员工定向培训:
1-3 个月岗前培训:
理论:学习企业自动化设备型号(如西门子 S7-1200 PLC)、工艺流程文件;
实操:在模拟产线练习设备启停、故障复位,通过 “工单式” 任务(如 “更换某工位传感器”)考核动手能力。
三、保障措施:激发学习动力与职业发展
1. 政策与资金支持
政府补贴:对开展自动化技能培训的企业给予每人每年 1000-3000 元培训补贴,对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专项拨款。
税收优惠:对企业用于员工培训的设备(如工业机器人实训平台)给予增值税减免或折旧优惠。
2. 职业发展与激励机制
多通道晋升:
技能通道:设置 “自动化操作师”“智能制造工程师” 等职级,薪资与技能等级挂钩(如高级工薪资比初级工高 30%);
管理通道:表现优秀的工人可晋升为班组长,负责产线协调与人员培训。
荣誉与认可:
设立 “自动化技术能手”“创新之星” 等称号,通过企业内刊、宣传栏公示优秀案例,增强职业荣誉感。
3. 终身学习平台
线上资源库:搭建企业内部学习平台,上传设备操作视频、故障案例库、行业技术白皮书,支持手机端随时学习;
技术交流社群:组织 “自动化爱好者俱乐部”,定期邀请专家直播分享(如工业 AI 在缺陷检测中的应用),鼓励工人分享经验(如 “如何快速排除伺服电机报警”)。
四、典型案例参考
案例 1:某汽车制造企业 “自动化人才加速计划”
实施方式:与本地职业院校合作,选拔 30 名工人组成 “智能制造专班”,每周 2 天在企业实训基地学习工业机器人调试,3 个月后参与焊装车间自动化产线改造,人均提出 2 项工艺优化建议,产线故障率下降 15%。
激励措施:通过考核的工人晋升为 “自动化专员”,每月享受 800 元技能津贴,并优先参与海外技术交流。
案例 2:德国 “双元制” 职业教育模式
特点:学生 70% 时间在企业实践,30% 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,企业提供实训设备与导师,政府对参与企业给予税收减免。
成果:毕业生可直接胜任自动化设备操作与维护岗位,企业用工成本降低 20%,技能匹配度达 90% 以上。